集運期貨仍抱有傳統旺季漲價的期待
集運市場當前面臨著嚴峻的即期運價壓力,而三月份的貨量復蘇態勢則成為市場密切關注的焦點。高頻運力數據顯示,上海至北歐航線在三月份的第10至14周,平均每周運力達到24.175萬TEU,四月份的周均運力預計將攀升至約27萬TEU。這表明運力供給仍處于高位。盡管部分航司公布了空班計劃,以及春節期間積壓運力的逐步消化,但歐洲、美國和加拿大等地的部分港口擁堵問題依然存在,天氣和罷工等因素導致運力壓力難以完全緩解。2025年1月的船期準班率環比下降,這進一步反映了航運市場的復雜性。
2025年1月全球新船訂單數大幅下滑,僅為69艘,這與市場預期存在差距。需求方面,國際貿易環境復雜多變。美國對墨西哥、加拿大和中國商品的關稅政策調整,可能改變貿易流向和價格形成機制,加速全球供應鏈的重構和行業利潤的重新分配。高額港口稅將進一步推高即期運費成本。在白電領域,美國對我國輸美產品的關稅加征,將使得我國白電產品出口面臨較大壓力,其中家用空調的沖擊最為顯著。盡管中國家用空調對美直接出口比例下降,但海外市場補庫尾聲的臨近,仍將導致白電年內出口增速回落。
集運指數(歐線)價格呈現先漲后跌的波動,市場預期與現實存在差異。最新數據顯示,本周五歐線環比上漲7.3%,但周一SCFIS歐線數據顯示裝載率依然偏弱。MSC調整了報價策略,預計下周SCFI歐線將面臨較大壓力。各航司繼續發布漲價函,但即期運價的波動性,使得2504合約存在下跌空間。盡管三月份的國內復工復產有望帶動裝載率回升,且航司將加大減班控艙幅度,但部分長期協議價格高于即期運價,給航司帶來壓力。對于六月和八月合約,市場仍抱有傳統旺季漲價的期待。
對于當前的市場形勢,我們需要密切關注以下幾個關鍵因素:三月份的裝載率恢復情況;關稅對美線貨量的影響;以及301調查對航司附加費的可能影響。而航運市場的長期發展趨勢,也將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包括國際貿易關系、全球經濟增長、以及新技術應用的驅動。
市場分析顯示,集運市場面臨的壓力依然較大。即期運價波動、全球貿易環境變化、以及港口擁堵等問題,都對航運企業和貿易商帶來挑戰。未來,市場將更加關注航運企業在動態調整運價策略和提升運營效率方面的表現,以及各國政府在穩定國際貿易環境和解決港口擁堵問題上的努力。
結論: 短期內,集運市場即期運價面臨壓力,需求與供給的平衡仍需關注。長期來看,全球貿易環境、技術革新等因素將對航運市場產生深遠的影響。
注: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